前幾天跟朋友在聊天,她說到前一晚進到孩子房間,兩個人都在玩手遊。於是媽媽要求哥哥不要帶著弟弟一起玩。沒多久,哥哥從房間出來不開心的說,學校的功課我做完了,你叫我讀的書也讀完了,你要我補習我也去補習,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

你想想看,這個場景有沒有很熟悉?你的孩子有跟你說過這樣的話嗎?或者你有沒有這樣跟你的爸爸媽媽說過?孩子讀書到底是為了自己讀,還是為爸媽讀。這篇文章特別探討,如何透過翻轉教育,提升孩子自主學習動力。

自主學習主題參考書籍

如何透過翻轉教育,提升孩子自主學習動力!!這篇文章參考了三本很棒的著作:

  • 📗美國瑟谷學校創辦人,丹尼爾格林伯格(Daniel Greenberg)的著作:用自主學習來翻轉教育
  • 📘天才數學教育家,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的著作: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
  • 📙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榮譽教授,拉塞爾阿克夫(Russell L.Ackoff)與丹尼爾格林伯格(Daniel Greenberg)的著作:翻轉式學習

什麼是自主學習與內在學習動力?

故事一:

美國有一個貧民區的官員發現,這裡少數族裔兒童,雖然上完小學,但實際是不認字的半文盲,政府請來各路教育專家,都沒有獲得成效。

最後請來和教育不搭邊的教授,這教授研究貧民區的其他問題,發現孩子們不是因為太笨學不會認字,相反的他們具有機警的生存頭腦,但是這個地區的家庭,缺乏讀書識字的傳統。

於是教授採購了一套卓別林的無聲電影,在小學裡面放映,很快渴求識字的氣氛在學校裡出現,為什麼?因為學生們都急著想看懂電影當中的字幕,那請問這些孩子的學習動力是從哪來的?有人逼他嗎?

故事二

有一個印度物理學家,他在印度貧民區做了一個實驗,他在牆上開了一個洞,將一台電腦鑲嵌在牆上,然後在上方安置了一個錄相機,監控後離開了,這台電腦可以上網,但系統中全部都是孩子不懂的英文。

可是令人驚訝的是,僅僅半個月的時間,這些不識字的孩子,幾乎瞬間掌握了各種電腦操作技能,像是打開文件、上網、撥放音樂、玩遊戲…等等,這些孩子其實連一個電腦術語都不知道,他們只是擁有,探索一台電腦的內在動力。

傳統教育的問題

1.教和學哪個更重要:

有一次拉賽爾阿克夫在大學講座中有人提問:老師請問您教我們的東西是甚麼時候學會的?拉賽爾阿克夫回答:是我當老師以後。學生說不是大學時候學習的嗎?拉賽爾阿克夫回答:不是。學生又問,那大學時候學的呢?拉賽爾阿克夫很老實地說:沒用,就都忘了。

大部分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在離開校園後都沒有得到真正運用,那到底在課堂上受益最多的是誰?實際上不是學的學生,而是負責教的老師。我們在高中學的數學應該都忘得差不多了吧,至少我就都不會算了,可是誰還記得,就是高中老師。

自主學習

我妹妹在學生時代成績一直不突出,然後到她當老師以後,我時常周末要找她聚會,最常聽到她說的就是,不行明天要上課,今天備課,以前我看她讀書的時候可沒這麼認真過。

傳統教育中,老師努力教一斤知識,學生努力接受八兩,正是因為我們認定,教比學更重要,才會認為名師出高徒,而且拼命地想把孩子送進名校。所以我們來想想看

  • 思考一:傳統教育中,教與學的比重合理嗎?
  • 思考二:如果教與學中,教的受益最大,那學生如何獲得最好的教學成效?

2. 劃分學科知識碎片化:

紐約有一棟辦公室的租客們抱怨,電梯的等待時間太長,威脅不解決問題就搬走,辦公室經理招集大家想辦法,大家提出的建議通通圍繞在提高電梯效率,比如增加電梯數量、更換速度更快的電梯,但由於大樓結構限制,大家的提議都沒有辦法實施。

最後一位心理學畢業的學生認為:電梯只等待幾分鐘租客就怨聲載道,是因為無聊,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在等待過程中愉快的打發時間。因此他建議多安裝幾面鏡子,這樣人們就可以照照鏡子或通過鏡子看看別人,這個解決辦法成本低,效果也很好。

現在電梯裡外安裝鏡子已經非常普遍了。請問這個等電梯的問題是屬於哪個學科呢?數學、工程學、建築學還是心理學?

在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大多是呈碎片化的,教育專家將知識劃分成各個學科,比如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每個學科有專門的老師教,用不同的考試卷考核,但實際上知識間是有很大的關連的,學科的劃分只是人為強制分類

比如生物課上的遺傳學知識,就要掌握數學課裡的概率,換句話說遺傳學其實就是對概率的應用。以及像歷史、地理、中文,它們其實是有很大的關聯。

3. 考試無法衡量工作能力

有一次老師出了一個題目,你在一棟陌生的高樓裡,身上有一個非常靈敏的氣壓計,請計算出這棟樓的高度?對於學過物理學的學生來說,會立刻意識到正確標準的計算方式。

結果有一個學生回答,我將氣壓計送給大樓管員請他查一下資料,教授看到後說不對零分。學生申訴說,為什麼不可以,我這樣可以馬上得到精準的答案。教授說,在給你一次機會,你要自己計算出來。

學生想了想,要自己計算是吧,那我將氣壓計栓在一根繩子上垂到地面,在計算繩子的長度。教授氣得半死說,不像話出去。你們想想為什麼只能用標準公式獲得答案。

我記得小時候數學雞兔同籠算腳的數學,就有人吐槽,雞跟兔在同一個籠子裡合理嗎?丹尼爾格林伯格說:現在考試的方法,幾乎都是我們在生活中用不到的方法

比方考歷史,請問美國建國時間?如果我們是幾個朋友在聊天,大家應該馬上就一起低頭谷哥一下了。可是在學校,老師會說不行你作弊。如果你轉頭問旁邊的同學,他馬是就會舉手說,老師他作弊。

自主學習

可是在生活中沒有限制不可以問人,如果你能很快找到幫手,大家還會誇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並且考試的成績,不管是一百分或55分,都不能代表你掌握了全部的知識點,不滿一百分的更代表他們還有一部分知識沒掌握

以數學為例,這部分知識有可能就是學習更高難度知識的基礎,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學生在低年級時數學成績很好,但是升到高年級後就跟不上了,是因為他的不足被考試成績所掩蓋了。

而且考試的時候還有選答技巧,首先挑最長的答案、第二實在不知道就選C。並且現在考試方式,不管你幾分,都可以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從小學升到初中,只是班級和學校有優劣之分而已。

傳統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正式討論翻轉教育之前,先了解傳統教育的由來。傳統的標準課堂,最早是在十八世紀由普魯士人創立,是政府免費為普羅大眾,提供的一項公共服務,主張人人平等、人人參與,讓教育不再是上流社會菁英階層的奢侈品,廣大民眾都有接受教育機會。

但普魯士人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為了培養一批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因此普魯士教育體系最大的弊端,是無差別的教育每一個學生,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現在的國小、中學的大眾教育,大約有150年左右的歷史,時間並不長,實際上是為了滿足工業革命的需要誕生的。工業革命中誕生的機器效率驚人,可是機器非常笨,工廠流水線仍然需要由人完成關鍵操作,人類是作為機器的一部分,完成那些不斷重複,卻要高度準確的工作。

既然如此工業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標準化的產品。那麼當好一個工業化的螺絲釘,需要掌握什麼技能呢?就是讀、寫、算三項基本技能

將工業化成功的工廠模式,複製到教育上。按照工廠模式設計和管理學校,學生被當作等待加工的原材料,然後把它們變成就業市場上有銷路的產品。

但現在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自動化正在代替機械化,網路信息革命,數據可以很方便的加工為訊息和知識,並且快速傳輸到需要的地方去。

簡單的說,之前被當作機器零件使用的人力,他們的工作會逐漸被自動化代替,想要適應後工業化時代,恰恰需要工業化教育體系不被看重的創造力

瑟谷學校的翻轉教育自主學習範例

那現在來討論什麼是翻轉式學習?就是打破老師教學生學的課堂模式。在自由的環境中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能力,老師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

美國瑟谷學校在1968年成立,這所學校沒有課表、沒有考試,學生極度自由。而它們的創校教育理念來自亞里斯多德 「人類天生好奇」的哲學基礎,他們相信孩子透過天生的好奇心,會有一套自己的學習速度與需求

而不是跟著大人或學者規劃出來的內容和進度去學習,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所以不應該用成人思維去規劃孩子。他們不主動安排課表,但學生提出時他們會協助。

自主學習

案例一

有一天12個9-12歲的小朋友,要求瑟谷學校創辦人教他們數學,再三確認他們會認真學習後,丹尼爾與學生們約法三章,每周固定兩天,每次半小時,但如果遲到5分鐘,兩次以後就取消課程。下課後老師會出一些題目,讓學生帶回去練習,這群學生後來用了20週共20小時的時間學完小學六年的數學。

丹尼爾跟他在公立學校裡教數學的朋友分享這個事情,這位數學老師回答:「大家都知道,數學內容並不是那麼難,難的是教根本不肯學習的學生。」

案例二:

學校中有一位學生非常熱愛釣魚,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早上或下午,每天都在釣魚。他的爸爸雖然理解學校理念,但心裡難免還是會擔心,於是每年都專程和丹尼爾確認,甚麼都不學只是釣魚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學習?

不過丹尼爾認為因為不間斷的釣魚,這位學生已經成為了釣魚專家,比誰都瞭解魚的種類、棲息地、行為、生理、喜好,未來也許能出一本魚的作品,並且他相信孩子,在釣魚時也會思考自己的未來,而且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15歲時男孩突然不釣魚了,因為他喜歡上電腦,他用釣魚的精神努力在學習,16歲成為附近電腦公司的維修專家,17歲和朋友開了電腦公司,18歲從瑟谷學校畢業就讀大學,四年中所有的學費都是自己賺來的。

案例三:

學校中有一些學生是因為已經沒有學校要收留,於是到了瑟谷學校。到了瑟谷學校後,學校沒有特別監控這類的學生,一樣是以自由的風氣讓他們自己探索。

有一位男孩16歲到學校,整整一年時間每天就是呆坐抽菸,但是作者相信他正在慢慢自我修復,第二年後這位孩子內心平靜下來,開始思考人生,之後進入大學及骨骼醫學專科訓練,畢業後自己開業,並且很成功。

其中最極端的例子是一位14歲的女孩,因為海洛因上癮,最後被送來學校,在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學習面對自己,之後他進入大學成為資優生,拿了心理學碩士以及出版小說。

翻轉學堂-可汗學院

看了瑟谷學校的自由探索風氣,我很羨慕能在那邊就學的孩子。不過作為焦慮的家長,多數應該沒辦法完全做到無所作為、無為而治。因此我折衷的推薦另一位,以網路時代進行翻轉教育的數學天才教育家,薩爾曼可汗

薩爾曼可汗是孟加拉裔美國人,他從小就展現出數學天分,大學就讀MIT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學士、電腦學士、哈佛大學就讀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後成為一名金融分析師。

自主學習

2004年結婚時,12歲的表妹在聚會中跟他訴苦,其他科目都很好,但唯獨數學成績拖了後腿。她希望表哥能夠遠程輔導一下,薩爾曼同意了,透過Skype幫助表妹找出數學上的薄弱環節。

後來發現表妹沒有理解單位換算是什麼意思,比如1英里是多少公尺,兩公斤是多少克?薩爾曼重點向表妹講解這一塊的知識,並鼓勵他將不知道的地方說出來。表妹掌握了單位換算要領後,數學成績突飛猛進。

其他親戚朋友聽說之後,也都紛紛跑來請薩爾曼幫忙輔導,很快的學生就有10名了,但學生一多問題就出現了,他很難以一對一的方式講解數學,也很難掌握每個學生的知識接收情況。加上他白天還要上班,朋友就建議他將教學內容錄製下來,發佈到YouTube上,這樣學生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時間安排觀看。

結果看的人越來越多,到了2014年已經超過三億人次觀看量,連比爾蓋茲都成了他的粉絲,蓋茲基金會給他550萬美元,谷歌給他200萬美金的支持,讓他把這項公益的教育事業,繼續推行下去。

可汗學院的核心重點

為什麼他透過網路教學的方式效果這麼好,他有三個重要的教學核心。

1.精熟教育:

簡單來講就是,必須保證學生真的把每個知識點都學會後,再往下學習,而不是矇混過關,也就是學生在掌握更高難度的學習之前,要充分理解和掌握之前的知識。你可能會覺得,這和現在的教學方法也沒有什麼區別啊,其實不一樣。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習時間是一個固定的值,每節課45分鐘每天六節課,不出狀況學生上完1年級就升到2年級。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卻是變動的值,有些人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但無論學生是否真的掌握,掌握的程度高或低,都可以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從小學升到初中。

在精孰教學法,學習時間成為一個變動的值,孰練掌握才是一個固定的值,不管掌握的時間是需要10分鐘還是一個星期,只有完全掌握現有的知識點,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因此當他把每一個知識點都錄在那。學生只要不會,就可以反覆的看,直到看懂為止,這個就叫做精孰教學法。

2. 知識串聯:

他將每個知識點之間畫出一張知識地圖,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學習方向的來龍去脈。薩爾曼很重視知識的關聯性,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不應該透過人為的劃分割裂,當知識點連結成片產生宏觀的概念,有利於記憶以及更好的理解力

孩子若能建立學科間或知識點的聯繫,搞懂原來這幾門課目是這樣的關係,當心裡豁然開朗,能提升大腦的活躍度,而大腦存儲知識的時間長度,正是取決於大腦的活躍度。

3.教學統一:

傳統教學中是老師教,學生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可汗學院強調學生即是老師。可以自己把控上課進度,根據自身的情況,容易的知識快速看過,有難度的知識反覆學習。當遇到不會的地方,再變回學生的角色,將不懂的地方圈出來,向老師請教,讓老師重點講解。

教和學統一之後,學生就能化被動為主動,採取自主學習的方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從而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自主學習內容結論

上面提到的教育專家,對於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觀點上很一致,只是做法不一樣,但都提到要激發孩子根本須對於學習的內在動力。而另外一點,則是他們一致認為混齡教育更適合現在的分班教育

因為真實世界裡,人際交往是不會人為區分年齡的。讓孩子從小就能跟各個年齡段的人交往,有利於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混齡教育時,大一點、學得快一點的學生可以充當老師的角色。年紀小一點的孩子,也有一個偶像和目標可以追趕,實現學習過程中的互幫互助。

希望上面的內容對大家有幫助,自主學習中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與熱情,如果有甚麼好方法,希望也可以留言在下方跟大家分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