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受到5000本學術期刊轉載,作者和她的團隊發現,孩子三歲前父母對他們說的話直接影響到大腦發育,換句話說父母的語言能塑造孩子的大腦。但多數的人都忽略了這關鍵的時間,以下是我在影片中的文章稿。

被忽視的育兒關鍵

19世紀最重要的兩項發現是什麼?一個是麻醉一個是消毒,麻醉是在手術過程中避免患者劇烈的疼痛,甚至影響整個手術過程,而消毒是避免術後傷口受到手術感染,這對於現代人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兩個很重要醫療程序。

但在那個時間點卻只有麻醉被人們接受,當時法國化學家提出,會造成產婦死亡是因為醫生、護士及器械上的細菌感染造成,婦科權威醫生為此和化學家還發生激烈爭執,要去對決一番。

他們認為在手術間隙洗手或更換手術袍是浪費時間的事,手術的器具醫生還是會放在碳酸溶液中消毒,但是穿著滿是血漬的手術袍從一個手術進入另一個手術,所以病患術後感染化膿的現象很常見,但被視作恢復的正常過程。

為什麼大家能接收麻醉卻漠視消毒的重要性呢?因為麻醉是眼見為憑馬上就可以看到的成效,但沒有消毒的後果卻要時間發酵,而術後的副作用大家也視為理所當然。

這就像很多家庭,學齡前明明覺得小孩很聰明,但上小學後發現學習情況不佳然後覺得是孩子學習不用心或歸根於智力,進入青春期出現反叛態度又覺得是必經之路。

育兒書作者從案例看育兒教養和腦神經的關聯

但這本書的作者Dana L. Suskind提出完全不一樣的觀點,她是一名人工耳蜗或者說人工電子耳的醫生,經過三十年在診間遇到失聰病患,裝上電子耳追蹤術後情況,以及參與三千萬詞彙計畫總結的心得。

作者提到她的兩個很相近的病患,分別是他行醫來第二個和第四個案例,一個是8個月大的男孩和另一個7個月大的女孩,她提供兩個家庭一樣的建議,並且最後兩個孩子也都裝上電子耳。

男孩到了國小三年級口說、學習及閱讀能力和同年齡的孩子一樣,然而女孩這時候卻進入殘疾學校學習,並且還不是接受口說訓練而是手語訓練,這讓她很訝異。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呢?於是她開始探究兩個孩子的背景以及其他案例的情況。

男孩的父母受過良好的教育,希望男孩可以與人交流自如,特別請自療師到家中提高男孩語文能力,父母也特別學習手語,而且能流利地進行手語交流,男孩還有一個非常活潑多話的姐姐。三年級時醫生見到男孩在普通學校就學,活潑好動跟同年齡的孩子一樣。

女孩是七個月到診所,醫生提供電子耳手術及一些術前的建議,父親中度耳聾母親健康,但家裡經濟不寬裕,女孩因為一些因素搬家,直到快兩歲時植入電子耳。女孩三年級時醫生見到她已經不復當初見到時,像日本動漫女主角聰慧的模樣,而是帶著羞澀不自信。

從這兩個案例你可以看出差異和找到原因嗎?聽力篩檢在開發國家現在已經很普及,一般嬰兒在三個月前都能夠被發現,而最好的治療是在六個月之前

醫生從她後來的行醫結果與三千萬詞彙研究及相關腦神經報告總結原因是:

孩子在三個月前腦神經是爆炸性的全面成長三個月後開始選擇性的爆發成長到了三歲前腦神經發育完成85%並且持續進行用進廢對機制,也就是加強需要的連結,斷開不需要的。

另一個腦神經用進廢退機制,在20世紀早期的病例是兒童白內障,如果對患有天生白內障的寶寶進行手術,完全能恢復視力並且沒有不良後果,但到八歲後才進行手術,手術後視力問題依然會困惱終生,因為腦神經長期判定視力這塊不需要,於是斷開連結。

因此在植入電子耳後,透過腦神經的可塑性,大腦需要在新的刺激下發育。因此越早進行越好,而植入後也需要透過豐富的語文環境幫助刺激。不然即使植入了電子耳也是聽的到但聽不懂。

育兒過程,父母語言的力量

作者在進行三千萬詞彙研究時發現的情況是,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雖然不會影響孩子獲得的關愛,但是從實際的研究數據上卻顯示,三歲前詞彙的累計量,包含重複單詞:腦力勞動者家庭大約是4500萬個單詞,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大約是1300萬個單詞,這樣就相差了3200萬個單詞。

育兒知識

並且我們都聽過壓力賀爾蒙,像是皮質醇,即使是嬰兒在充滿負面及語言壓力的環境也會分泌,並且滲透到大腦,而直接影響到寶寶的認知能力、語文能力、行為能力、自控力、社交能力與健康狀況。而他們發現,貧困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禁忌詞和負面語言是腦力勞動家庭的兩倍

負面語言大家都知道,而禁忌詞是單純的不行、不可以,而沒有多做解釋。比方媽媽在煮菜,小朋友跑來,禁忌詞的說法就只是說,不可以過來,走開。應該要多一點解釋像媽媽正在煮菜,鍋子很燙,你來這邊很危險,燙到會痛喔,你去別的地方玩。

據統計在四歲前,腦力勞動者家庭,孩子聽到的肯定词是66萬4千個,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肯定詞是10萬4千個。而腦力勞動者家庭,孩子聽到的禁忌詞是10萬4千個,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聽到的禁忌詞是22萬8千個。

育兒知識
這段提到的包含了語文數量的差距,和語文質量的差別。

不可忽視的新生兒育兒知識

作者舉例,有一位美國女孩到法國做交換學生,她的法語考試是獲得滿級分,但到了法國和教授或法國人交談時,她發現在交談過程中,每次想要搞懂那些半生不熟的詞彙,等弄懂了,對話已經進行到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她的法語處理速度沒有辦法像法國人一樣快

據一系列的研究,孩子三歲前詞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孩子最終的學業表現,而孩子小學三年級的閱讀水平可以反映他未來的學習水平。聽到很少談話詞彙量的孩子,語言處理速度會比較慢

所以孩子在三歲的時候雖然很難看出差別,實際上在九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差異,並且持續拉大中,所以古人說的三歲定終身跟作者所提倡的思維是一致的。在這個階段我們雖然看不出來,但其實孩子的腦袋是一直在成長發生不同的變化。

育兒知識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主任Jack Shonkoff (捷克宋可夫)把兒童大腦發育比喻成房屋建構,基因是大腦的施工藍圖,它是獨一無二的。但即使再強大的施工藍圖也無法彌補不合格的建築材料

而在快速打地基的過程中,也就是三歲前,腦神經完成85%的工程前,家庭教育特別是照顧者和父母的語言就是最重要的工程,豐富而優良的語言能夠促進大腦智力優化,及情緒自控力的穩定性。作者在其中一個篇幅特別提到,雙語教語的優勢,據研究雙語的孩子有較高的自我調控和執行力。

這跟另一本書,德國天才卡爾威特相關書籍中提到的很類似,就是只要用對方法腦神經的智力是有可塑性的,所以絕對不要忽略孩子三歲或五歲前的教育,而這類的思維已經越來越多人重視。

包括美國前教育部長Arne Duncan(阿恩鄧肯),他所提出的頭等建議就是,必須認真投資從出生到五歲的幼兒教育。那到底該怎麼進行,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和孩子間豐富優質的語言交流。所以作者提出3T原則:

3T原則-育兒書單成為育兒專家,百歲育兒何適嗎?

1.      Tune in共情關注:

什麼是共情關注,就是父母有意識的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也就是孩子關注什麼你就關注什麼。包括孩子正在好奇的東西充分為他講解。

像寶寶好奇地走到積木堆翻動著,那就明確的跟他解釋:寶貝你想玩積木嗎?你看這些積木的形狀有方形的、有長方形的,而且每個顏色都不一樣,有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

寶寶在哭的時候,邊撫慰他邊跟他聊天講解,是不是尿布濕了不舒服,我們換乾淨的尿布,屁屁就清爽了,清爽了就不哭瞜。

其中作者強調兒向語言能夠改善親子關係,兒向語言就像我們講話常用的疊加詞,小屁屁、小肚肚、喝奶奶、因為疊加詞比較有韻律,所以孩子很喜歡,並且最近一項研究表示,嬰兒11-14個月間,持續接受兒向語言,他到兩歲的時候比起一直接受,成人語言的人,詞彙量多出兩倍

既然要共情關注,有一段時間流行的哭就不抱,在這本書中是不推崇的。因為將新生兒晾在一邊任其哭鬧,孩子的大腦就會面臨被毒害的危機。長期以往,學習能力、情緒控管、自控力都會變差,無法信任別人。親子關係對於兒童的情緒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      Talk more充分交流:

就是在共情關注孩子的需求和好奇後充分為孩子講解。即使孩子沒有直接回應還是可以為孩子進行平行談話

我有一個朋友小孩在八個月的時候,就比普通孩子能表達更多單詞,他告訴我他整天都在跟孩子講話,然後示範給我看。

比方他帶孩子去超市買菜,會一路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想買一點番茄,你看番茄是圓圓的像球一樣紅色的,我們在買一點玉米吃,玉米是黃色一顆顆甜甜的喔。然後推車走在路上,紅燈停下來,又跟孩子講解你看現在紅燈了,所以我們要停下來不可以過馬路,今天的太陽好大喔,好熱啊,寶貝熱不熱啊。

這種自言自語的講述就是平行談話。這樣充分的講解,孩子不僅能得到安全感,並且大量重複的講述,能夠讓孩子將語言和實物甚至感受產生關連,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充分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

在充分交流的階段要注意一點,就是少用代詞,代詞就是這個、那個、它,而要明確的把稱謂帶出。像孩子在畫畫,不能只說我喜歡它,而要說我喜歡你的這幅畫。孩子想抱抱的時候,明確的說寶寶是不是累了,想要媽媽抱抱?

等到孩子三五歲時,創意力爆發會有脫離語境的語言,就是說出非實際、不存在、幻想型的說話方式,這是智力提升的一種現象。

而在充分交流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用脫離語境的方式跟孩子討論,比方孩子看到一隻狗,你告訴他前面有一隻黃色的小狗。然後可以在問他,寶貝如果你有一隻狗想跟他去哪裡玩?你想不想跟狗狗一起玩丟球?你想餵他吃甚麼?像這樣不一定是現實的就是脫離語境的語言。

3.      Take turn輪流談話:

這個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大腦有決定性的作用。如何讓孩子你來我往的充分交流,成功關鍵在於父母必須有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回應

如何展開輪流談話,就是丟出開放的問題,像是怎麼辦?為什麼?讓孩子天馬行空充分表達。而不能用下達指令的方式:趕快整理玩具。而需要多一點補充像是,如果沒有整理玩具寶貝踩到會怎樣啊?

育兒好好玩:充分使用育兒書ppt育兒方法

那透過充分優質的3T原則,在語文層面的發揮作用下,包括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意志力、情商、創造力都能夠得到發揮。我們舉例來說:

閱讀力培養

比方爸爸媽媽喜歡閱讀,並且從小就帶孩子一起閱讀,這樣能夠培養孩子的讀寫能力,讓他滋生對閱讀的興趣,他的詞彙量會比一般只是說話的家庭詞彙量還大,同時數學力也會比較強。

3T原則運用在讀書,而且是比較小的孩子。當他聽著你讀書開始東摸西摸,如果是摸書上的東西,就跟他解釋圖片的畫面。如果他已經分神了要去摸其他玩具,一樣幫他解釋:是不是想玩這個熊熊?白熊熊身上毛茸茸的好軟,我們跟熊熊一起聽故事,然後在拉回故事中,這樣不斷的為他解釋他正在探索的東西,大腦的吸收效果最好

閱讀除了能幫大腦形成結實的詞彙網路,透過邊讀書邊指字還能幫助理解文字意思,理解文字意思是決定孩子閱讀能力關鍵因素。而孩子小學三年級的閱讀水平可以反映他未來的學習水平,甚至可以預測他未來讀的大學

3T原則育兒如何奠定孩子的數學能力。

<<紐約時報>>曾經發表一篇<<為什麼美國人不擅長數學?>>文章中提到20世紀80年代艾德熊連鎖餐廳(A&W Chain),為了跟麥當勞競爭打出一個廣告,用同樣的價格麥當勞只有1/4磅,但艾德熊可以買到1/3磅的漢堡,結果卻一點都不奏效。

他們請行銷公司進行調查失敗的原因,毫無疑問大家都覺得艾德熊的漢堡更好吃,那為什麼價格比較便宜,東西比較好吃,可是大家卻不買呢?因為大家覺得4比3大,所以1/4比1/3大,因此麥當勞比較便宜。那爸爸媽媽請問1/4跟1/3哪個大,這個對我們應該都不是太難的數學題。

那為什麼美國人不擅長數學,他們歸咎於,因為美國人學習數學的時間太晚。

大家都覺得男生數學比較好,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既定的觀念,於是會很自然地跟男孩談論數學、科學,卻傾向只跟女孩玩洋娃娃,現在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孩子的學習軌跡是受到父母引導,所也也越來越多人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據統計在美國男孩和女孩數學程度的差異明顯縮小中

那應該怎麼在透過3T語文模式提升孩子的數學力,要打好孩子的數學力,首先要先從數字和計數著手。比方跟寶寶一起數數腳趾頭手指頭。扣扣子的時候邊扣邊數,第一顆扣子、第二顆扣子一路往下數。在生活中就可以開始討論數學。

育兒知識
影片中介紹的方塊盒

前往博客來

像我是一隻小茶壺<<I’m little tea pot>>、一二扣緊鞋子<<one、two buckle my shoe>>、五隻小猴子<<5little monkeys>>這些都是和數字、空間有關的歌曲。

3T原則育兒的空間能力

那空間能力該怎麼培養:比方充分跟孩子講解,大、小、上、下、前、後、左、右,孩子在玩玩具、積木或畫畫,充分跟她講解形狀。

3T原則育兒的自控力

另外我們都知道自控力對於一個人的未來成就,和人際關係有很大的關連,有一個很著名的研究叫做棉花糖實驗,就是將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然後跟她承諾只要她能夠等待15分鐘就多獎賞她一顆。

有的孩子忍受不住會直接吃掉,有的舔一舔放回去,有的看著棉花糖忍了一陣子但痛苦的邊吃邊哭,有一部分的小朋友則忍耐到約定的時間得到獎賞。而經過實驗追蹤,那些能夠忍耐的孩子獲得的成就最大,和實驗成正關係。

自控力就是對於因果理解的訓練,如果父母平常都有習慣運用3T原則跟孩子講解因果,孩子就會學習承受與理解。可是如果只是透過命令式的指令,孩子是沒有辦法學習思考,因為該怎麼做有人會告訴她,這不是她需要負責的工作,你說什麼我做就是了,所以當有特殊情況出現,她會一下不知道該如何判斷。

3T原則育兒藝術培養

另外包括藝術感的培養,也可以透過3T原則,重點就是鼓勵她玩顏料創作充分交流。長期受到藝術薰陶的孩子閱讀與自我管理通常也會比較優秀。

3T原則育兒成長型思維

另外在3T原則的運用與三千萬詞彙的正面積極語言中,還有一個很重要語言模式,就是成長型思維。如果孩子在完成一件事總是誇獎孩子:你真棒、你太聰明、你好厲害,長期下來,孩子會養成固定型思維,也就是成功靠的是天賦。

成長型思維在誇獎孩子的時候,應該著重在誇獎:過程、努力,而不是天賦。像是:你一直努力的拚圖,終於完成了,真棒。你畫畫真專心,我喜歡你運用的顏色。

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潛意識中會覺得,他的能力只能做這麼多而停止挑戰。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會覺得我應該在試試看嘗試不同的方法,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比較能堅持也具有成功者思維

育兒專家提醒

作者額外補充1T就是Turn it off。因為3C產品做不到上面3T原則,電視不能跟孩子互動關注孩子的需求,而且他們曾進行過一個實驗,將寶寶分成兩組,一組寶寶看真人從玩偶上取下手指套,另外一組看影片一樣的動作,那些看真人表演的寶寶可以輕易取下手指套,但看影片的寶寶則辦法完成這個動作。

而且電視是單行道,有些卡通劇情太過誇張跟現實是不吻合的,就像卡通中人被壓扁了,會變成紙片人,過沒多久還能充氣成正常人,或者頭上敲個包腳上踢出個大包好像都沒事。這樣孩子很難產生正確的情感連結,這會影響到情商的發展。

因此美國兒科協會認為,兩歲以下孩子不應該使用3C產品,兩歲半以後必須在父母的監督下,才能每天使用一到兩小時的3C產品

作者在最後呼籲,大家都很重視天然資源,像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等,但是人的創造力是最大的,兒童的未來才是最無可限量的,而孩子最初的環境決定了孩子的成長軌跡,因此應該從出生就必須進行幼兒教育,而這就要靠父母豐富高質量的語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