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這句話你同意嗎?有一個人很想搞懂為什麼需要21天,所以就寫信問,提到21天養成習慣的作者,可是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於是他就到處找人問,有一天他把這個問題問了一個心理學家,那個心理學家笑了一下問他:『請問你用了多長時間,養成了不去碰燒開的鍋子,這個習慣?』。
同樣的問題你呢?用了多長時間學會,不要用手摸火爐子呢?這個人回答,大概1秒鐘吧。那個心理學家告訴他:『不對,不是1秒,是100毫秒。』也就是在我們碰了一下,僅僅只用了100毫秒的時間,就學會了別碰燒開的爐子,習慣就這樣養成了。所以不需要21天,才能養成一個習慣,有時候只需要100毫秒的頓悟,就可以搞定。
原子習慣線上看
大腦中習慣養成模式
當我們的大腦在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大腦皮層會發亮。比方一個孩子,在學習繫鞋帶,這時候他的大腦皮層正在運作,所以發亮。等他把繫鞋帶學會了,繫鞋帶時不用思考,手一動就會自動完成。
當在執行學會的東西時,大腦皮層不亮了,而是大腦皮層下的基底神經節發亮,也就是潛意識的位置,代表不需要調動大腦皮層的意識,就能完成的事,表示習慣養成了。
所以要想改變一個習慣,或者重新塑造一個習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基底神經節裡的那些習慣性動作穿透,讓大腦皮層意識到。所以如果讓大腦皮層重新運作,開闢出新的神經通路,新的習慣就能養成,因此並不是一定需要21天。
只要能夠提醒自己改變就能改變。讓意識穿透基底神經節,把過去潛意識當中的慣性暴露出來,讓大腦皮層意識到它,建立新的模式。這時候,當基底神經節建立一個新的習慣,就立刻變得不一樣了。
我們之前不改變,是因為依循慣性沒意識的自動導航,所以大腦皮層根本沒在動,全都靠基底神經節做事,包括罵小孩、跟老公吵架、划手機、打電動…..都是習慣使然。雖然事後會自我反省覺得做的不好,但是在事情發生時,大腦皮層沒動作,而是基底神經節的自動反射。
但是如果在當下忍一下,想一想調動大腦皮層思考一下,這就是擊穿基底神經節打破慣性模式。我們之前說過刻意練習的重要,而培養習慣就是刻意練習的執行版,除了前面說的調動大腦皮層意識,打斷慣性。
原子習慣開篇故事:英國自行車隊用1%改變的逆襲故事
【原子習慣】這本書提供了四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以及兩秒鐘模式,幫助我們在基底神經節,重新塑造新的習慣並且鞏固它。書中非常強調微習慣的重要性,時常覺得差一點點沒差的東西,但是經過長年累月透過複利遞增的結果,最後甚至會出現巨大的差異。
所以開篇它提到英國自行車隊,從一開始歐洲最大的自行車廠都不願意賣車給他們的隊伍,在經過五年後連續奪得178次世界錦標賽冠軍,並且在環法自行車賽中,連續獲得了五次冠軍的逆襲故事。
1908年到2003年,100年的時間裡,英國自行車隊只得過一枚奧運金牌,從來沒有得過環法自行車賽的金牌。2003年時他們請了一個績效提升教練,戴夫·布雷斯福德(Dave Brailsford),他的方式是要求在每一個訓練環節,都比之前提高1%,這聽起來很少,怎麼透過1%的改變,就能獲得這麼多冠軍呢?
他的方法是將騎自行車有關的環節都拆解開來,然後找出讓每個步驟都改進1%的方法,當每個小環節的改進加總起來,就會發現整體的顯著改變,他的改進方法包括:
重新設計自行車座,使得騎車時更舒適;用酒精擦塗車胎,以獲得更好的抓地力;要求隊員穿上電熱鞋套,以便在騎行期間,讓肌肉維持理想溫度;使用生物回饋感測器,來監測每個運動員,對特定鍛煉模式的反應;換上輕便、空氣阻力更小的室內賽服;測試不同種類按摩凝膠,找出更快讓肌肉放鬆的凝膠;聘請外科醫生,教會隊員最佳洗手方式,以減少感冒;為每位隊員選配不同的枕頭和床墊,確保每個人獲得最佳睡眠;甚至將團隊卡車的內部漆成白色,有助於他們發現灰塵。就是在這些細節上一步步調整
五年之後也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時,在公路和賽道自行車項目上,英國自行車隊,取得了自行車賽60%的金牌。四年後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時候,英國自行車隊,打破了9項奧運紀錄和7項世界紀錄,並且贏得環法自行車賽冠軍。2012到2017年期間,英國隊五次贏得環法自行車賽的冠軍,因此英國自行車隊被公認為自行車運動史上最出色的成績。
他們並不是大動作的更換教練,而是透過績效教練一點點微調,使得整體績效產生改變。所以這個故事想要傳達的就是每天堅持改進一點點的這種微小動作,最終的複利可能會超過你的預期。
原子習慣書中兩分鐘規則
因此作者提出一個有效的方法,叫作兩分鐘規則。很多人都有夢想,比方健身、減肥、創業、成為作家,或多讀點書,可是要怎麼開始並且堅持呢?所以作者建議先從兩分鐘開始,就是以最低的標準開始。
比方想要養成讀書習慣,每天睡覺前讀一頁或兩分鐘,不難吧。兩分鐘一到,合上書說不讀就不讀了。然後想要成為作家的人,每天要求自己只寫一句話或兩分鐘,比方今天的工作是幫主角選好名字,時間到或想好名字,今天的工作就完成了。
想要健身的人,要求自己換上衣服兩分鐘以後脫下,或在健身房待五分鐘,通常到健身房待五分鐘的人,有一天他會突然覺得反正都來了,就在待一會兒,然後從五分鐘變成十分鐘之後慢慢增加。
透過輕鬆的方式,慢慢讓自己變得強大,等適應了兩分鐘以後,慢慢再調整到五分鐘、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習慣就是這樣一步一步養成的。
原子習慣四個步驟
所以【原子習慣】的作者,將習慣養成,一共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提示,渴求,反應,獎勵。
首先第一定律提示,就是讓它顯而易見
怎麼樣能夠讓一個好習慣顯而易見?我們身體裡大概有1100萬個感覺接收器,其中1000萬個也就是九成,都是跟視覺有關,剩下的才是觸覺、嗅覺其他部分。所以首先可以讓視覺發揮更多的作用,同樣的如果是想避免一個壞的習慣,也是儘量不要看到,免得被提醒。
比如,覺得划手機使得自己效率特別低,可以試著把手機放到另外一個房間。或者覺得看電視時間太長,可以試著把電視機移出臥室,或者把電源插頭拔掉,甚至拿出遙控器的電池,讓這個想要改變的習慣變的不容易執行。
有一個醫院覺得大家整天都喝蘇打水對身體不好,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喝礦泉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礦泉水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還有一個社區發現屋主的用電量差別很大,相差了30%以上,後來他們注意到電量低的那些家庭,他們的電錶都在進門的地方;而用電量高的家庭,電錶都在地下室。當電錶容易被看見,就容易提醒節約用電這件事。所以視覺的影響很大。
另外也可以透過下意識啟動習慣。只要熟練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能脫口而出。這個方法叫作執行意圖實驗。就是將你要做的事情、時間、地點,想一遍、或將它寫出來、講出來,做這件事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比如想要養成一個冥想的習慣,可以說,早上七點,我將在廚房冥想一分鐘。想要學英文,可以說下午六點,我將在房間,學習20分鐘英文。這就是把執行意圖說出來。
另外一個使得新習慣,更顯而易見的方式,是進行習慣疊加,就是在進行一個舊的習慣後,再加上新的習慣。比方:每天早上倒完咖啡以後,我會冥想一分鐘,這就是把每天喝咖啡的舊習慣跟冥想的新習慣兩個疊加起來。
或者當我脫下工作鞋後,會立即換上運動裝,這就是把運動的習慣相疊加。如果是想讓婚姻裡養成一個好習慣,可以說上床睡覺時,我會親吻一下伴侶,也就是把睡覺和親吻兩個習慣疊加起來。或睡覺前,我會要告訴孩子我愛你。當兩個習慣疊加在一起,就更容易顯而易見。
第二個定律是渴求,就是使習慣不可抗拒。
只要將喜好,和新習慣結合起來,也就是綁定喜好。比方有一個工程師,特別喜歡看電視劇,沒有時間鍛煉,他覺得這樣不行啊,於是就編了一套程式,把電視機和自行車連結,他必須持續踩踏板,電視才能撥放,一旦他停下來電視就會關起來了,所以為了看電視,他就必須同時運動。這是所謂的綁定喜好。
比如說:午休以後我將給三個潛在客戶打電話。或者拿出手機後,我要做十次伏立挺身,才能夠查看手機。又或者作了十次伏立挺身以後,我才可以看臉書。這裡午休和看手機是喜歡的習慣,打電話和鍛鍊身體是需要的習慣,這就是將喜歡的習慣和需要的習慣連結在一起,使得習慣變得帶有獎勵不可抗拒。
還有一個原理就是人們總是喜歡模仿三個群體:第一類是親近的人,第二類是大多數人,第三類是有權勢的人。
所以如果希望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最好是能夠跟擁有這些習慣的人多交流,這時候會更容易向他們學習。比方加入讀書社團、健身社團、攝影社團…等等,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社群裡,周圍的人做相同的事情,更容易激發我們去模仿親近和多數的人。第三類是有權勢的人,偶像的影響力通常很大,如果有一個正能量的偶像,就會向他學習跟模仿。
在建立習慣的過程中,除了要找到同類的朋友,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突出這個新習慣的益處,這是思維上的一個問題。
有一個坐輪椅的人,朋友惋惜地問他行動是否受到限制。他回答:『我沒有被困在輪椅上,反而是被它解放了。要不是因為輪椅,我就只能躺在床上,根本不能到戶外活動。』所以他將輪椅看作自由,而不是束縛。這就是在面對新的習慣時的正面思維。
比方一個正在戒菸的人,如果他說我正在戒菸跟我不抽菸,哪個人成功的機率比較大,結果是說,我不抽菸的那個人。因為說我正在戒菸的人,代表他調動著意志力想著,醫生不讓我抽菸所以我得忍著,或者為了給孩子做一個榜樣所以我得忍著。
但是說我不抽菸的人,是已經將自己轉變成我不想要抽菸,因為心裡認同抽菸的缺點與不抽菸的優點,所以他更容易接受自己是不抽菸的這個身分。
所以對於不好的習慣降低它的吸引力;對於好的習慣增加它的吸引力,讓它跟一些能夠帶來獎勵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使得新習慣不可抗拒。
第三個定律是讓習慣簡便易行。
首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叫作最省力法則。人都有惰性,所以包括大腦跟體力都是遵循這套法則進行。所以新的習慣在養成的階段能多簡單就多簡單,從最簡單開始做起。
比方想去健身,找一個在家或公司附近的健身房,運動後可以很快回到家洗澡休息,這時候成功的機率就會高很多。這裡就可以用到前面提到的兩分鐘法則,透過簡單的方法一點一點上鉤。
有一位知名的舞蹈家每天堅持練習,後來別人採訪時她說:『我每天早上的儀式是從叫計程車開始,剩下的事情與練習就自動開始了。』
也就是習慣最重要的是那個切入點。比方將”每天睡前閱讀”的切入點設定為”讀一頁”;將”複習功課”的切入點設定為”打開筆記本”;”整理衣服”的切入點設定為”摺疊一雙襪子;”跑三英里”的切入點設定為換上運動鞋。
如果能夠把想達成的目標儘量簡化為最簡單的一個切入點,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好習慣的養成變得儘量容易,而壞習慣的養成變得更加困難。這時候成功率就會再上一層
第四個定律是使它令人愉悅。
有個23歲年輕人到了一家證券公司做銷售,但很快的時間,大家就發現他的銷售能力遠遠超越大家,於是老闆觀察他的做法。
年輕人每天早上在桌上都會準備兩個罐子,一個罐子裝了120個迴紋針,另外一個是空罐子,每當他打完一個客戶電話,就會拿一個迴紋針放到空罐子裡。就這麼一個動作,使得他的業績比其他人明顯好很多。於是他在那年年薪達到7.5美金,之後更超過10萬美金。
這個叫作習慣追蹤法。習慣追蹤法就是讓一件事變得顯而易見、並且富有吸引力。比方每寫完一頁,就把髮夾移到另外一個罐子,或做完一次仰臥起坐就放一個彈珠到另一個罐子。
同樣的要戒掉壞習慣也可以使用,令自己厭惡這種習慣的方式,所以書裡面提到,有一個人為了保持每天6點起床的習慣, 所以就在推特上設定每天自動發送訊息寫著:現在是6:10,我還沒有起床,因為我很懶,現在看到訊息,馬上回復我就能獲得5美元。於是為了避免這個訊息被發送出去,他必須趕在6點前刪除訊息。
原子習慣心得總結
所以這四種方法總合起來就是:使得新習慣顯而易見,所以將執行意圖寫下或說出來,並且透過習慣疊加的方式,將當前的習慣跟需要養成的新習慣組合起來,使得習慣不可抗拒,然後透過切入點和兩分鐘規則,讓新習慣簡便易行,最後透過習慣追蹤法,使得習慣令人愉悅。
比方在臉書公告每個月要讀一本書,這就是將執行意圖說出來使得他顯而易見,然後每次將讀完的書籍,簡單總結公告在臉書,這就是習慣追蹤法,當想著大家都知道說出口的目標,內心就會特別有動力。
可是有時候偷懶了,為了湊這個數,可以挑一些簡單的書讀一下,這就是讓習慣簡便易行,要知道在習慣養成的初期,糟糕的堅持也好過放棄。因為據統計只要連續放棄兩次,這個習慣可能就會無疾而終。所以寧可糟糕地堅持,也不要輕易地放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