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的作者簡·尼爾森的女兒,瑪麗·尼爾森說過,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感到痛苦,那你的方法一定是錯的。影片在文章最後
內容目錄 Index
情緒管理書
這篇透過三本經典著作【正向教養】、【培養會思考的孩子】、【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跟大家一起探討,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不良的行為背後是因為家長犯了那些典型的教育誤區,正確的情感管理引導該怎麼做。
最常見的三種家長
這三本書的作者都是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兒童教育類,書籍暢銷書。而他們在書籍的開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列舉出常見的家長類型,以及在文章中共同強調,必須讓孩子感受無條件的愛,與情感引導的重要性。只是方法上略略不同,但大同小異。
因此首先識別你是哪一類家長,就可以為孩子算命,他將來可能會有的性格表現。以及做為以愛為名的父母,真的有做到無條件的愛嗎?
先假設一個你遇過的場景,當孩子衝著你大吼大叫,在地上撒潑打滾或者一個人發出唧唧哼哼,快把你搞瘋的時候你都怎麼做?現在你腦中是不是已經出現,他最常讓你頭痛或最近一次的情況,還記得那次你是怎麼讓他安靜下來嗎?
- 控制型的父母會:我數到三給我安靜下來, 1,2,3!如果孩子還不安靜,後面通常還會來一句恐嚇的懲罰。我數到3你再繼續這樣,今天晚上就不用看電視了。
- 放任型的父母會:小孩子都這樣啦,不理他,鬧一下就沒事了。長輩會說小孩哭30分鐘以內都算運動沒事。
- 賄賂型的父母會:好了乖喔,這個糖給你吃。或者,你乖等一下就帶你去公園玩。
誤區下成長的孩子情緒管理問題
控制型長大的孩子:
因為喪失自信可能會特別懦弱,或特別喜歡控制,一個人如果充滿控制欲望,但現實的社會能被控制的東西非常的少,當他控制不了想要控制得東西,這樣的心境是很痛苦的。
並且家長吼一下,孩子像鹿被嚇到定格,不哭不鬧了,或許暫時奏效,但孩子從中唯一學到的就是別惹我媽,而不得不服從。因此他遲早會再犯,因為他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什麼。
有的家長氣到冒火,還會脫口說出,不要妳了。父母控制不住情緒,說出放棄孩子的話,孩子的安全屏障突然被摧毀後,會埋下一個種子,就是跟父母的親密感,產生巨大裂縫,今後害怕父母發火突然變臉不要他,於是孩子學會更善於撒謊。
我們小時候被爸爸媽媽罵那麼多次,或揍那麼多次後,你有沒有就真的突然領悟爸爸媽媽說的都是真理,還是你學會將錯誤掩飾好不讓他們發現。在爸爸媽媽面前扮演乖乖牌,背地裡再偷偷幹。
因此在嚴厲型教養長大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來的反應有
- 憤恨:你們都欺負我,我恨你們,不過我現在還小沒辦法恨,以後你就知道了。然後將恨得種子埋在心中,持續茁壯。
- 報復:你不讓我鬧,下回我再把你鬧得更厲害。今天你不給我面子,我才不給你面子勒。
- 反叛:我偏偏不要照你們的。
- 退縮:
- 自卑
- 偷偷摸摸:下次要做的更謹慎點,絕對不能被他們抓到。
往後還會有責任感缺失,自律性差。一個人的自律性是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嚴厲的教育方式會大幅下降孩子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低越沒有自律性。
因為孩子評估事情的嚴重性或時間的緊迫性,是來自於父母的吼叫聲。所以他的判斷能力是以爸爸媽媽的情緒為主。反正她說甚麼都不算數,唯一要做就是取悅父母,或者是鬧到父母投降,以得到父母的許可。
放任型長大的孩子:
雖然沒有限制看起來很自由,但沒有規矩,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裡,父母給的指導不夠多,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孩子長大容易有成癮性人格,因為缺乏團隊歸屬感而具有過度依賴性,因此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幫派、這幾種是比較嚴重的,而最明顯的是網絡上癮。
因為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別強,可是解讀能力特別差。比方家裡有了二胎後,大寶看到父母因為照顧寶寶忽略自己時,就會錯誤解讀自己必須像寶寶一樣,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於是出現退化性行為,像突然尿床或需要別人餵食等。
因此如果給孩子的指導不夠,他會頻頻解讀錯誤,心理找不到準則,反而產生更強的依賴性。
賄賂型長大的孩子:
除了孩子哭鬧時以賄絡的方式,很多家長也習慣以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完成任務,比方考一百分媽媽就買零食給你吃,或完成某個任務可以得到一張小貼紙。
因此對於遵守規矩、表現好或者學習,本身沒有樂趣,他的樂趣是來自於獲得外部獎勵。孩子沒有學會,我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而是因為這樣做可以得到獎勵。
如果做任何都不是來自內部的動力,而是要透過外部確認,但是不可能有人,永遠從外部激勵你做事,當感受不到做一件事本身的樂趣時,很容易喪失人生的意義,因此長大後容易覺得生活沒意思甚至抑鬱。
除了上面這三種類型,重疊型的處理方式還有。
忽略型:
忽視、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比方孩子摔了一跤,家長很喜歡說,沒事沒事。對男孩子有時甚至更嚴厲的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做個男子漢不要這麼娘。或者家長很喜歡對孩子說,這有甚麼好哭的。
日本心理學家,拿出各種表情的簡筆畫到校園讓孩子觀看,發現校園中的問題兒童,多半分辨不出那些表情的差別,他們會把生氣的表情當作,沒甚麼。
澳洲國立大學有一項研究也發現,他們以表情照片做測試,心理變態和精神疾病患者,特別分辨不出別人痛苦的表情,像是悲傷、恐懼。
當否定和忽視孩子自身的感受,長期下來孩子學會忽略和否定自身感受,最後他也會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因此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長大也會忽視別人的感受,而造成跟別人大量的溝通矛盾。
消極後果或邏輯後果懲罰:
先來說直接後果或自然後果懲罰是甚麼,比方跟孩子約定了吃飯時間,時間到了孩子還想玩不過來,過了吃飯時間碗盤也收拾乾淨,孩子才說肚子餓了。那媽媽告訴孩子,我理解你肚子餓,但已經過了吃飯時間,你忍一忍晚餐的時候早點過來吃,多吃點。直接相關造成的後果,稱為直接後果或自然後果。
而消極或邏輯後果懲罰就是沒有直接關連,比方家長跟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晚上就沒飯吃,這兩者沒有直接關係卻被放在一起懲罰,這叫做消極懲罰。
另外以獎賞的方式跟孩子約定好,你考一百分我們全家就去吃大餐,但沒考到一百分就取消大餐的行程,這稱為邏輯後果。
以消極後果逞罰的結果,並不是讓孩子變得更乖,而是讓孩子學會怎麼樣欺騙,變得更加善於撒謊。而邏輯結果的獎懲,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無條件的愛,而是索取要求或交換關係。孩子必須以討好父母想要的結果,來交換一些東西。
孩子在童年時期最重要兩件事
心理學家阿德勒覺得,孩子在童年時期追求的最重要兩件事,第一個是歸屬感,第二個是價值感。
所謂價值感就是我覺得自己蠻特殊的,我是有價值的,這就是價值感。歸屬感就是知道有人是愛我的。我的爸爸媽媽是無條件愛我的。
你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還是有條件
多數的家長們都是愛孩子的,並且也都聲稱我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甚至會說可以為孩子去死。但是當孩子達不到標準或吵鬧的時候,又會忍不住說,大家都喜歡乖孩子,沒有人愛壞孩子,你這樣就是壞孩子。或者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比方孩子學業成績不理想,就對孩子生氣。
如果照無條件的標準,應該是就算他鬧脾氣還是愛他不會被激怒,學業成績不理想還是愛他,不會因為沒達到自己的標準就生氣。當沒達到條件就發火了,代表有附加條件。前面我們說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別強,可是解讀能力特別差,於是這時候他就感受到有條件的愛了。
透過情感引導如何培養情緒管理技巧
那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在<<正向教養>>中有一句最經典的話就是和善而堅定,也就是溫和穩定有原則。你可能會說我被氣炸了,都快被逼瘋了,怎麼溫和堅定。因此這裡有幾個關鍵的做法。
1.教會孩子情感類和大量的連結詞:
為什麼孩子會在地上撒潑打滾,氣炸的家長會說,因為他覺得這樣有效。其實不是,是因為沒有人教會孩子表達自身感受,和有效的表達方法。因此除了這招他沒有別招了。如果他能夠運用大量情感類的詞彙,表達需求就不需要這樣了。
可是我們最早教會孩子說的話,都是什麼?爸爸、媽媽、奶奶、嘴嘴、尿布、星星、月亮、車子、動物、水果………你有沒有發現這些都是名詞,為什麼先教名詞,因為名詞比較簡單。
而情緒類或連接詞就很難解釋:像是開心、生氣、憂傷、寂寞、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今天、明天。但是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教會孩子的,幫助孩子大量學會情感類的詞彙,他才能體會自己與他人的感覺。
而孩子學習的最好時機,其實不是犯錯的時候,而是做對事情的時候。並且有效的誇獎孩子,不是以長者的角度去誇獎孩子,像寶貝,我就知道你行的。這種以長者的角度誇獎孩子沒辦法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會讓孩子覺得是依附在大人。
提升自尊水平的方法,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感。比方:你今天幫我做這件事,我的內心非常感激,因為你所做的事就叫做關心,我能感受到你對媽媽的愛。這樣才能調動孩子對自己所做行為的價值感。
當女兒因為不同原因哭倒在我懷中,我會問她,比方,你是因為感到挫折,所以哭嗎?她一開始不懂挫折感,持續的啜泣,我繼續說是不是因為你想把東西做好,可是沒有成功所以感覺有挫折感,然後她就說因為我做錯,一直錯。我又說所以你覺得有挫折感而感到難過是嗎?她就哇的大哭說,因為我有挫折感,我有挫折感。
除了透過口語大量傳遞與解釋,練習,情緒類詞彙與連接詞,也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比方:
- 看圖遊戲:拿出表情圖卡玩遊戲,或看故事時跟孩子探討故事中主角的情緒。
- 詞語遊戲:像造詞遊戲,或書中有一個為什麼遊戲,跟孩子輪流不管對方說甚麼都說為什麼?今天我們來吃Pizza,為什麼?因為Pizza很好吃。今天我們不要出去玩,為什麼?因為外面下雨了。
2.埋下種子:
- 埋下一個種子:再做一件事之前,提前先告訴孩子一聲。比方等一下要去餐廳聚會,在餐廳吃飯不可以吵鬧、不可以亂跑、要坐在位子好好吃飯喔。出發前講一次、路上講一次、進入餐廳再說一次。這叫做埋下種子。
- 具體要求:在提出要求的時候要具體化,不能只是說小兔崽子,等一下給我乖一點。乖的定義到底是甚麼,比方30分鐘內把飯吃完叫乖,還是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叫乖,或者吃飯不說話才叫乖。只是說一個形容詞的要求,是很難理解的,難理解就很難做到,因此提出具體的要求才是合理的
3. 孩子情緒失控需要有的傾聽手法:
- 目光平視:首先蹲下來直視孩子,跟孩子目光平視、
- 接著觀察孩子情感:問孩子有什麼感覺,要讓孩子學會體察別人的感受,首先我們要理解,體會孩子的感受。
- 然後反映情感,讓孩子釋放感覺:比方說媽媽理解你,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知道你覺得有點委屈是不是這樣,媽媽知道你疼是不是,反映情感就是準確的反應他此刻的感受,孩子的情緒才會逐漸下降。而不是指責和要求,都跟你說過了,我怎麼跟你說的。在情緒還沒有恢復正常以前,講任何道理都是沒用的
- 引導解決方法:問她想怎麼做
- 告訴孩子行為的意義:最後當孩子給出的答案是對的時候,或做對的時候,告訴孩子這個準確的行為是甚麼,你現在做的就叫做耐心、分享,然後表揚他。
4.當家長被激怒的時候:
正向教養有一段是這樣,家長可以先走開,到另一間房間。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等大家情緒平復了,再找孩子談一談:
“寶貝兒,很遺憾你生這麼大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能夠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怒氣的其他方法。”
情緒管理文章總結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會逐漸產生偏差行為,並且隨著年紀越大表現越明顯。而核心解決偏差行為的方法,就是要和孩子建立情感,對孩子表達對他的欣賞,關注他更多的優點,表揚他,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對她有無條件的愛,這是所有問題導正前最基本的一條。
這篇主要講述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核心方法,和針對年紀比較小以及情況較輕的孩子。如果情節嚴重,強烈建議閱讀<<正向教養>>中提到的具體方法以及<<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