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很多成年人說,長大以後越來越沒有過年的氣氛,特別是三、四十歲以上的中壯年,這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還有一堆瑣事,壓力特別大,別說過年氣氛了,連年輕時候對事物的好奇心跟熱情都快蕩然無存,好像只剩下追劇、颱風假、咖啡買一送一,才能得到些微的小卻幸。

怎麼會這樣呢?因為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把生活過得太操了,尤其全球西方化的影響,中國祖先所制定下來的那些美好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化的影響消失了,中國文化的流逝加上沒有真的銜接進入西方文化裡,於是生活中的儀式感越來越少。

24節氣由來與幸福感線上看

什麼是儀式感?

什麼叫做儀式感呢?我記得小時候國小以前,過年前爸爸媽媽一定會帶我們去買全新的衣服鞋子,然後要拜祖先、拜天公、拜灶神,還有拜財神,那時候拜拜完畢還要特別跨火爐,然後吃年夜飯的時候桌子下面還會放一個火爐,好像代表除舊佈新跟家庭興旺的意思。

那時候幫著大人一起準備覺得很忙,可是特別有年味,現在結婚一家三口,小家庭一切從簡,也不像長輩這麼講究,我記得結婚以後,有一年除夕還沒有孩子,跟先生兩個就是到7-11,那時候他說今天7-11吃到飽隨你挑,然後我們吃泡麵、巧克力,還有洋芋片,當作年夜飯,就這樣打發掉。

有一個資料表示,一個人一生當中最深刻的體驗,通常是落在13歲到29歲之間,也就是年輕的時候,這階段擁有的體驗是最豐富的,每一個新的體驗,都是一個里程碑,這就是儀式感的一種。

從24節氣了解古代中國的生活儀式

因此這次我們透過24節氣,了解以前中國人是怎麼樣在四季當中優雅地度過這些時間? 所以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曆法,中國曆法是陰陽合曆,就是太陽曆和陰曆兩種。

所謂太陽曆就是以太陽的運行週期劃分,一年有365天又1/4日。而陰曆是以月亮的運行週期劃分,月亮還沒出來時,當作每個月的第一天,滿月時當作月半,像8月15中秋節,月圓人團圓這時候,剛好就是月中的時候,然後等到月亮完全看不見,做為一個月的最後一天。

所以陰曆一個朔望月是29又1/2日,因此陰曆十二個月份加起來,比太陽年曆稍微短一點,所以使用陰陽合曆,同時兼顧太陽和月亮的運行週期。我們現在所用的西洋曆稱為公曆,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喔。

中國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農民進行農事安排,然後按照太陽年的長度分成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所以稱為農民曆,二四節氣的順序,依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節氣

其實24節氣主要分為四項原則:

  • 第一個是季節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個。
  • 第二個是氣溫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這五個是比較大的氣溫變化。
  • 第三個是降水量的變化:農業時代特別重視降雨量,所以分為: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
  • 第四個是農活的更替: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驚蟄時春雷響起,驚醒了蟄伏的冬眠動物,這之後農夫就一刻都不能停歇,每天都要忙農作。清明時花草樹木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作,但別忘了祭祀掃墓。小滿是指南方的蔬果和北方秋天種下的麥子,已經結實累累快成熟了,所以稱為小滿。芒種時成熟的麥子準備收割,也要準備下一批糧食秋播了。

這樣一梳理就知道,24節氣的劃分主要就是,季節、氣溫、降雨、農活,所以都是跟農民進行農事有貼近的關係。除了24節氣以外,傳統農業社會,幾個重要的節日,都是跟收成有關,農忙了好一段時間,收成以後慶祝一下。

中國重大節日

第一個是五月端午節。在華中以南,這時候收穫蔬菜瓜果,而北方收穫麥子,所以五月端午節是第一個大節日。

第二個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時正處於秋收之際,空氣乾燥、沒有水氣的遮蔽,所以這時候的月色特別明亮,因此大家聚在一起,再慶祝一次。

第三個是十二月,古代稱之為臘,就是 “臘月”。常常聽到臘月第一天,就是12月1日。在古代的時候12/1是一年的開始,這時候政府會開始估算,下一年度的收入,然後編制年度預算,以及結算這一年的收穫,相當於現在的會計年度起點。

然後到了冬至,大約是耶誕節前後的時間,這天太陽走到最靠南回歸線的時候,白天時間最短,而到這時候農作物基本上早都已經收成了,田地也整理乾淨了,該買賣的也都處理得差不多,再過一個多月就是新年了。所以冬至開始,也是一年忙碌過後,可以修養喘氣的時候。

接著最重要的就是新年,這是農夫們唯一的休息時間,一年結束的時候拜祖先、天公,還有地基主,感謝他們一年的照顧,拜完以後跨過火盆,將過去一年不好的事情全都燒掉。

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桌下放個火盆圍爐,可以招來好運讓家庭興旺,接著品嘗一年辛苦耕耘豐收的成果,吃完飯後發壓歲錢,很美的一個景象,特別的幸福。

所以這些重大節日,基本都是收穫以後的一個慶祝,特別是春節時節,也就是這些節日基本算是一年的年度里程碑。

為什麼這幾個里程碑會特別讓人開心,因為節日會和固定的東西或模式產生連結,這種連結就是一種儀式感,而儀式感會帶來幸福感,像上面提到的幾個節日都有固定的模式:包括團聚、吃粽子、月餅、圍爐,所以特別有期待感。

獲得幸福感的方法:增加生活中的儀式感

那生活中什麼樣的時候能產生儀式感:第一欣喜的時候,像上面提到的節日慶祝。第二認知,就是突然頓悟的那一刻,這種通常會發生在學習的時候。第三榮耀感,像參加比賽或表演。第四連接,遇到心靈契合或有共同目標願景的朋友或團隊。(原理來源來自【行為設計學:打造峰值體驗】書中整理的四大原則)

有時候是個別發生,有時候是混合一起,而這當中最容易自己掌握獲得的,我覺得是認知,當讀了一本充滿啟發性的好書,或聽到了一個讓人茅塞頓開的知識,和學習了一門自己追求的技能,特別的開心有成就。

這就是為什麼要設立新年目標,比方在臉書上公告,今年我的目標是閱讀12本書,然後每閱讀完一本書籍,做個內容整理然後發布在臉書上。但是記得每次只要設立一個目標就好了,太多了分身乏術就容易半途而廢。

另外完成好過完美,所以比方這個月真的沒有看書,隨便找個簡單的小書,只要有讀就算數,這樣才能夠繼續保持紀錄,希望大家都能心想事成,完成目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