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有內在學習動力,最好上緊發條自動自發,但現實的狀況常常是,家長在背後盯著孩子寫作業,吼孩子動作快一點。可是孩子始終無視時間的存在,孩子判斷時間跟情況的緊迫性,完全取決於媽媽瘋狂的程度。

媽媽如果只是嚴肅,代表還有點時間,情況不嚴重;媽媽開始大吼大叫瘋了,就代表事情大條,真的要遲到了。

做媽的哪個不想優雅,看到書局擺放各國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又看到好萊塢電影,心裡忍不住羨慕起國外的教育。所以這次我們透過兩本書『愛、金錢和孩子』以及『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來看看國外的教育是不是真的這麼美好,那些值得我們借鏡。

密集型教養,直升機家長的崛起

在『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一開始先提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美籍華裔教授蔡美兒,撰寫的暢銷書《虎媽的戰歌》。

蔡美兒認為,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需要迫使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她說:“中國父母知道,在你擅長某件事之前,沒有什麼是有趣的。”,”父母必須表現得很強硬,因為孩子會抵抗,但萬事起頭難,而西方的父母,往往剛開始就放棄了。”但同時蔡美兒也相信,孩子必須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自我激勵。

因此『愛、金錢和孩子』的作者,將蔡美兒的育兒方式歸納為,同時兼具專斷型和權威型的父母。這部分在下個段落會特別提到,怎麼分類。

在專斷型和權威型的父母中,很常出現密集型教養,以及直升機家長。那甚麼是直升機家長,就是說我的爸媽像一個直升機一樣,永遠盤旋在我的頭頂。無論我做什麼,他們都關注著我。也就是說家長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密集

像這種密集性教育,不光亞洲父母這樣,美國、英國密集型教育也大幅度成長,尤其美國明顯從放任型,轉型向密集型或權威型教育。

美國1976年父母平均每周花2個小時,陪孩子遊戲、閱讀與交談,其中指導作業大約17分鐘;2012年美國父母平均每週花6.5個小時,陪孩子遊戲、閱讀與交談,其中指導作業提升為一個半小時。

為什麼密集型教育,席捲全球變得如此普遍?因為教育方式的改變,和經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在早一點時候,白領跟藍領的經濟水平沒有那麼大的差距,但現在大家發現,教育的投資回報很大,生活差距急速拉大,於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這塊上,變得特別使勁。

教養孩子方式的差異

我們先簡單劃分,父母對於孩子的教養差別,分為四個等級:1.權威型、2.放任型、3.專斷型、4.忽視型。

這四種類別依據統計,權威型教養下的孩子,在各種指標表現,結果最高,而忽視型的成果最低。放任型和專斷型則根據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眼界,在不同指標下有差異性的結果。

權威型:

權威型教養的過程當中,父母和孩子經常溝通,而溝通的實質內容,主要是推動孩子價值觀的形成。但權威型對於家長的素質要求很高,如果你不理解怎麼樣跟孩子討論價值觀的問題,就很難做到權威型。因為在價值觀層面的溝通,必須讓孩子能夠欣賞、理解、並且接受你的價值觀。

權威型在教育回報、親子關係、以及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上,都是最好的。因此父母必須提升自己的育兒知識,懂得教育,我在其他的影片有更多育兒知識的介紹。

但權威型的父母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必須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如果控制不住脾氣,很容易就變成專斷型。

放任型:

放任型的特點是會關注孩子,以孩子的意見為主導方式。同時顯得很開明,並且特別寬容,即使孩子做錯事,家長也是一笑置之。我們前一段有提到美國明顯從放任型,轉型向密集型或者權威型教育。

專斷型:

父母跟孩子之間,沒有過多的交流,孩子基本上沒有什麼話語權。主要由父母發佈指令。孩子如果做不到,家長會用強權要求孩子一定要做,甚至會對孩子進行體罰、大聲地呵斥,以及設定特別多的限制和規矩。

作者表示想讓底層家庭的孩子,躍遷到上一層級,儘管並不宣導,專斷型的教育方式,但是專斷型一定好過忽視型。而向上流動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是權威型。

而專斷型育兒對於父親和母親,具有相反的效果。擁有一位專斷型母親,會對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擁有一位專斷型的父親,卻會降低教育的程度。

因為母親對於學業成就比較關注,比如寫作業。而父親更關注行為部分,比如服從父母。所以家裡如果有個大吼大叫的父親,孩子可能會變成一個叛逆的少年。但家裡有一個天天盯著學習的母親,這個孩子有機會變成不情不願的學霸。

因此母親如果能夠自我教育,最好能將自己提升為權威型母親。

忽視型:

忽視型有別於放任型,這是最糟糕的,就是完全不管。

這四種類型,以權威型為中心,朝著放任型或專斷型兩個方向,主要有兩種驅動力:一個是利他主義,一個是父愛主義。

利他主義就是,希望看到孩子開心,所以以孩子的想法為主。而父愛主義是我覺得我的想法是對的,我覺得這樣才能表達對孩子的愛。因此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可以想想現在是父愛主義還是利他主義在起作用,然後適度調整。

教育小孩

教育小孩的改變和甚麼有關

1.貧富差距拉大:

以前藍領與白領的經濟差距不大,大家就會相對放鬆。但現在發現教育的投資回報很大,於是家長們在教育上就特別使勁。所以,藍領收入和我們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狀況是有關係的。

日本大學考試壓力也很大,但是日本的家長和中國的家長比起來,只有34%的家長,認為勤奮很重要。而中國的家長,有90%認為勤奮很重要。為什麼日本的家長,在勤奮這件事情上放鬆這麼多呢?

因為日本總體收入水準差不多。日本家長當然也希望孩子上東大、早稻田。但是如果考不上的話,也可以回家裡傳承祖業,而日本幾百年或上千年的企業很多,並且他們遵從匠人精神,因此社會上特別尊重能把小事做得好的人,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就不會那麼的焦慮。

除了中國、香港、台灣、韓國,其實像是美國、法國、西班牙,也都是比較認可勤奮的。

而經濟學有個基尼係數,基尼係數代表著這個國家的經濟貧富差距。就是經濟的收入差距越大,基尼係數就越高,而認可勤奮的國家,基尼係數都偏高。

考試制度:

在美國有常春藤盟校、中國、法國、韓國、土耳其有高考制度,法國的大學校(Grande École)以及印度IIT印度理工,這些考試制度的結果,使得競爭很大。

稅收分配政策:

在經濟學裡有個術語叫轉移支付。就是大量課富人的錢,再將稅收轉移支付給窮人。如果一個國家高比例的執行轉移支付,教育的焦慮程度會跟著下降,密集型的教育也會下降。

不過轉移支付也未必是一件純粹的好事,因為競爭力降低,創業的比例會減緩,反正掙了錢也得交稅,還不如在老老實實在公司上班,到退休也能拿到一筆退休金。所以整個國家的創新會跟著放緩。

社會的安全係數:

在美國如果一個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一個人獨自走在街上,員警立刻就過來說,你的家長呢? 因為美國的治安是有問題的。但是在北歐和日本,他們會鼓勵孩子獨立,因為安全環境不一樣。

北歐的父母帶孩子到遊樂場,他們會悠閒地坐在旁邊的咖啡館或餐廳,聚會和聊天,不會主動去監視孩子的行為。即使遇到問題,他們也不願介入:按照瑞典人的說法,孩子們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真的出現問題時,侵略者被禮貌地要求,對受害者表達同情,孩子們之間最後透過擁抱結束這件,而父母則評論:“他們只是孩子。”

父母與孩子是否長期生活:

如果孩子長大以後,都要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話,這家庭就更多地偏向專斷式的教育。因為“大家長”說了算,其他人沒有廢話的餘地。美國的農場也是一樣,孩子在農場長大,跟爸爸一起幹農活,直到爸爸老去,全家都在農場繼承。

但我們現在大量的家庭,孩子到了十八歲以後基本上就離開家,這時候如果還對他進行專斷式的教育,孩子連春節都不回來怎麼辦?因此現在的教養方式會更偏向于權威型或者放任型。

世界其他國家教育孩子的方法

以上這些因素都是引導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因,那我們來看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教育現況。

🇰🇷韓國:

在『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書中,哈佛大學四位高材生,到韓國首爾江南區最著名的補習街,即便是週六,教室裡也座無虛席,這個跟台灣大學考試補習情況類似。四位哈佛高材生和韓國學生比賽數學解題,求極限,結果四位哈佛學生全部失敗。

連韓國人都認為中學生過度學習,會遏制創造性思維,但卻表示無能為力。學生的人生目標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學,畢業後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再找個優秀的伴侶結婚,過菁英生活。

🇯🇵日本:

《日本時報》(Japan Times)有一篇《從搖籃開始為大學做好準備》的文章,描述日本一貫制學校現象。這些名牌學校具有鮮明特徵,提供從幼稚園到大學的教育,學生不需要通過考試就能一級級往上讀,學校中的很多學生都能進入東大等頂尖大學。

不過錄取面試非常競爭,在東京五歲孩子大約只有8%的錄取率。所以家長在孩子三歲開始就要為考試做準備,比方五歲兒童聽到一個關於熊貓的故事,他依據故事畫一幅圖畫,並且為這個故事編一個結尾。所以孩子們從幼稚園就開始學習算術、畫畫、語文。日本人崇尚有錢人,他們相信有錢是努力獲得的,所以認為“有錢無罪,無錢有罪”,而有錢人很願意花錢讓孩子上補習班。

但同時又非常強調孩子的獨立性,意味著孩子必須快速學會承擔責任和依靠自己。像是自己去上學,午餐孩子從餐廳取回食物,吃完午餐後,被要求整理乾淨,桌椅和教室。有些食物還是學生自己種植和採摘的。

🇮🇳印度:

印度JEE(聯合入學考試),JEE被譽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有個笑話是,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教授,問一位印度學生,“你們國家不是有IIT印度理工嗎,為什麼你還要來MIT呢?”這名印度學生回答:“就是因為我沒有考上IIT,所以才來到了MIT。”

事實上,IIT的門檻遠遠超過了MIT,美國矽谷的創業者中15%來自IIT,NASA的職員32%來自IIT,美國醫生中12%也來自IIT。因此IIT畢業證書,是能夠快速脫貧和擺脫出身的方法。

並且印度背誦文化很強,我們只是九九乘法表,他們是1919乘法表,並且延生出乘法口訣,所以能輕易地計算很大的數字,比方84X86。並且印度人學什麼都是要背,無論是化學、物理還是數學,都需要背出大量的原文。可以說,印度是靠著背誦成為IT大國。

🇮🇱以色列:

猶太人以前受到宗教迫害顛沛流離,因此腦中拿不走的知識是最珍貴的寶藏,所以猶太人非常重視教育。而猶太學校的學習氣氛非常自由,老師和學生之間會不斷討論問題,在以色列基本上找不到一個安靜的課堂,學生時常是兩到三個人聚成一起不斷地辯論,他們認為辯論才是學習的最佳方法。

並且以色列要求無論男女必須在18-20歲服兵役,所以在上大學前,他們有3-5年的時間仔細考慮自己的人生。而且軍人補貼很高,退役後的孩子,有足夠的錢進行一趟環球旅行,思考人生,再展開選擇。

🇨🇵法國:

典型垂直型教育體系,老師的權威性很高,非常嚴厲,學生見到老師會害怕,孩子以老師馬首是瞻,所以老師和孩子的關係很重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看的是老師。

在法國,學生經常留級,超過四分之一的法國學生至少留過一次級。而且國家的考試制度很嚴格。如果只上普通大學,沒有進入法國的大學校(Grande École),就很難成為法國社會的精英。

並且體罰直到2017年都是合法,所以體罰的行為是被社會包容的。主要是因為法國是非常傳統的天主教國家。因此發現天主教父母特別傾向于使用專斷型教育,包括西班牙也是。德國與日本也是高度垂直體系,不過可能是宗教關係,家長不認為服從是絕對品質。

另外據研究,以老師為主的垂直教育,和另一種水平式教育,也就是和學生更多互動,小組制,學生間集體完成任,的模式相比。年輕時接受垂直教育的人,長大以後比較不容易相信別人,不願意合作。而學生時期接受水平式教育,長大更具有合作精神。

🇫🇮芬蘭

北歐都是傾向低競爭壓力,像是荷蘭與瑞典的帶薪育嬰假有16個月,而瑞典的無薪育嬰假可以延續到孩子七歲。

其中芬蘭的教育系統規畫最完善,最就有代表。除了低競爭性和低壓力。孩子相對較晚7歲以後才上小學,入學率接近百分之百。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的教育資料都是免費、免費的午餐、健康體檢、牙醫服務和上下學接送。教室的氛圍也比較隨意,學生不穿制服、直呼老師的名字。

老師在芬蘭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一律碩士畢業,並且接受統一的培訓。而學校的評估體系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水準,讓老師調整教學方式,而不是給孩子施加壓力,因此學生跟家長基本上不知道學業成績。

他們的教育宗旨是寓教於樂。托兒所和幼稚園不教孩子學習、閱讀、寫作或者算術。並且因為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氣,在教師的標準化這件事上,所以公立和私立或鄉村與城市的教育品質是沒有太多差異。

學生16歲結束基礎教育時,參加第一場考試。高中結束時,學生參加第二場大學預科考試。學生不僅要回答標準的學術問題,也要展示他們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比如發表對於失業或者節食的看法,芬蘭教育更看重孩子,在社會上的生活能力。

💯最好的教育方式

我們看了上面這些過家的教育模式,另外像美國和英國,家庭教育轉向密集型和權威型教育為主。而中國、土耳其的高考制度,以及像台灣的大學考試,讓教育一直處於密集型教育。那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首先推薦權威型教育。

『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作者建議0到4歲尤為重要,如果在這段時間能夠給予孩子和家長,更好的教育知識灌輸,讓孩子養成更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千萬不要誤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家長要盯著孩子寫作業,那是非常糟糕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培養內在的學習動力,更熱愛學習,願意探索,這才是最好的教育。